轻微脑震荡
- 挂号科室:
- 发病部位:颅脑,头部
- 传染性:无传染性
- 传播途径:
- 多发人群:头部受外力打击者
- 典型症状:
轻微脑震荡症状诊断
一、临床表现
a.意识障碍:伤后意识立即丧失,多较轻,一般不超过半小时;
b.逆行性健忘:醒后对受伤当时的事不能回忆,健忘程度与脑震荡的轻重成正比;
c.头痛、头昏:可因情绪紧张或活动头部、变换体位加重,一般3~5天后自行消失,少数患者持续时间较长;
d.恶心、呕吐:多数病人呕吐数次后即停止,少数几天后才恢复;
e.植物神经功能紊乱:部分病人有心悸、气促、面色苍白、多汗、四肢冰凉等,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可见。
二、诊断
脑震荡的诊断过去主要以受伤史、伤后意识短暂昏迷、近事遗忘、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作为依据。但客观的诊断依据及其与轻度脑挫伤的临床鉴别仍无可靠的方法。因此,常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始能明确诊断:如颅骨平片未见骨折;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、脑脊液没有红细胞;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尔有弥散性δ波和θ波,1~2天内恢复,或少数病人有散在慢波于1~2周内恢复正常;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有Ⅰ~Ⅴ波波间期延长、Ⅴ波潜伏期延长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;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,但临床上发现有少数病人首次CT扫描阴性,而于连续动态观察中出现迟发性颅内继发病变,应予注意。此外,有学者报道用放射性核素131I-IMP和99mTc-HM-PAO施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(SPECT),检查青少年脑震荡病人,发现70%有小脑和枕叶血流降低。
轻微脑震荡疾病病因
脑震荡 (神经外科)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,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。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,发生机理至今仍有许多争论。
轻微脑震荡预防
急救措施:
小儿的头部很容易受到外力损伤,并因此引起脑震荡,父母应格 外引起注意。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头部受伤的原因各不相同。3-4个月的婴儿刚会翻身,家人稍不注意,就会从床上跌落。6-7个月的怀抱婴儿,由于好动,不当心,可以从成人手里后翻坠地。学走路和刚会行走时,在接近楼梯口那一步台阶时,常会缺乏自控能力,发生滚落等现象。 当小儿跌倒头部着地时,如所碰到的是水泥地、磁砖地等硬物,容易受到较严重的伤害,父母应警惕是否会因此而引起脑震荡。
小儿发生碰撞受伤后,会立即出现暂时的意识障碍,如哭不出、意识迷糊等情况,历时约半小时。受伤轻者仅有意识恍惚(神志迷糊),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(昏迷不醒)、烦躁不安、轻度休克、面色苍白或恶心呕吐。有的嗜睡,在数小时或过夜以后清醒,在意识恢复后仍可伴有头痛(小儿用手敲头部)、烦躁不安、呕吐或眩晕等现象,有的甚至可长时间失去知觉。如出现这类现象,则可能颅骨骨折、头部血肿、脑出血等。
急救处理:凡遇小儿头部着地受到损伤时,都应加以足够的重视。情况较轻者,可卧床休息1―2天,如无特殊表现才可以下床活动,并应持续观察一周。如发现头部伴有血肿,应去医院拍片检查,判明有无颅骨骨折。凡有明显意识障碍,伴有休克的,应立即平卧、固定头部,急送三级医院抢救。
轻微脑震荡鉴别诊断
诊断依据
1.头伤后立即发生短暂性昏迷,时间在30分钟内,清醒后常有近事遗忘、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厌食、呕吐、耳鸣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,血压,呼吸和脉搏基本正常。
2.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,腰椎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和成分正常。
轻微脑震荡饮食保健
1.脂肪,低胆固醇奶
2.食磷和卵磷脂的食物
如鱼、蛋类等,伴有脑水肿时可多供给此类食物。
3.食疗方法
(1)木耳10克,加水炖烂,加白糖少许食用。适用於阴虚者。
(2)燕窝适量,加水炖烂,加白糖少许服用。
(3)猪脑1个,天麻9克,共加水适量,以文火煮炖1小时成羹状,捞去药渣。每日3次,吃猪脑,每周3次,连服1个月。
4.饮食禁忌
1.刺激性饮食。如酒、咖啡、浓茶等应忌用。
2.生冷、寒凉食物。如冷饮、绿豆、黄瓜、冬瓜、芹菜、荸荠等应忌食。
3.油腻食物。食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,导致病情加重,故应忌食。
4。辛辣食物。如辣椒、辣油、芥末、韭菜等应忌食。